
第一篇:《生死疲劳》读书笔记
读罢莫言的《生死疲劳》,不会让人打瞌睡,那海阔天空的想象,那优美精妙的语言,那数不清的暗喻名言,纷至沓来,赏心悦目,令人精神振奋,不读不快。而一读之后,总会让你心潮起伏,联想翩翩,不吐不快。
莫言用魔幻般的语言,在高密东北乡的土地上描绘出了半个世纪的沧桑。“生死疲劳由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莫言说,佛教认为人生最高境界是成佛,只有成佛才能摆脱令人痛苦的六道轮回,而人因有贪欲则很难与命运抗争。
莫言运用佛教六道轮回的观念,杂糅魔幻写实的笔法,以独特的形式呈现了中国乡土近半世纪的蜕变与悲欢。“变”是小说的主题,也构成现当代历史的隐喻。他以笑谑代替呐喊与彷徨,对土地的眷恋、对社会众生的悲悯、对记忆与以往的辩证。
在书中,作者将西门闹轮回畜道,经历了驴、牛、猪、狗、猴,用它们的眼睛来见证半个世纪的一地历史、世事沧桑、社会变迁和人生沉浮;书中没有华丽的语言,但字字直入人心,将一世沧桑演绎得淋漓精致,扣人心弦;用巧妙语言、粗狂的言语将高密东北乡的人和事表演得笔不惊人,死不休;莫言用自己的语言,把半个世纪的变迁,丝毫不差地表现在我们的面前。
一路读去,你会感觉到,《生死疲劳》是“满纸荒唐言,全为庄严事”。庄严者何?是对人的解读,对一个时代的解读,对一段历史的解读。
最庄严者,当数书中说及在1976年9月9日,那蓝脸的一骂一哭,那抒发的何止是愤懑!是对举国对于一个人、一个人的思想误读的声讨。蓝脸的眼睛里慢慢地涌出泪水,他双腿一弯,跪在地上,悲愤地说:“最爱毛主席的,其实是我,不是你们这些孙子!”众人一时无语,怔怔地看着他。蓝脸以手捶地,嚎啕大哭:“毛主席啊——我也是您的子民啊——我的土地是您分给我的啊——我单干,是您给我的权利啊——”蓝脸,一个雇农,却不是一个简单平凡的雇农,人人入社,但他却没有像别人一样,而是坚持自己的信念——单干!那他一份坚持,让人产生了一种莫名的敬畏——他说,“我死了守在这里,房子不倒,我不离开,房子倒了,我就在废墟上支个窝棚,依然不离开。”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却道出了一个不简单的信仰,他的蓝脸,就像天空,总是那么清澈、单一。
当金龙拖着几捆玉米秆子要烧那头西门牛时,牛,它抖抖颤颤地站立起来,它的肩上没有套索、鼻孔里没有铜环、脖子上没有绳索,作为一名完全摆脱了人类奴隶羁绊的自由之牛,它站起来了,艰难的行走,它的身体摇摇晃晃,被撕裂的鼻子滴着蓝色的血、黑色的血汇集到它的肚皮上,像凝滞的焦油一样滴在土地上,那蓝脸的唯一的单干的土地上。它,一步一步地向蓝脸走去,它走出了人民公社的土地,走进了全中国唯一的单干户蓝脸的那一亩六分地里,然后,像一堵墙,沉重地倒下了。这是多么庄严的仪式呀,它,西门牛用自己的方式,像人们宣誓,它只为蓝脸犁地,只为蓝脸种田;蓝脸没有制止金龙的行为,他在一旁刨着那狭长的一亩六分地;他的无声是对当时人们最大的谴责,他的漠视底下,是一股雄雄的怒火……他没有制止金龙,只是一种无声,或者是无奈的抵抗,他明白,自己是在煎熬着。蓝脸,作为当时唯一的单干户,正在谱写着一段传奇的历史。
蓝脸死后,他的儿子蓝解放遵照他的遗嘱,将缸里的麦子、绿豆和口袋里谷子,抛撒到蓝脸的墓穴里,珍贵的粮食,也是蓝脸的土地里产的粮食,遮住了他的身体和面孔。他的墓碑上,写着——一切来自土地的都将回归土地。这让我想起了,一首歌的歌词——根要扎在土壤里,和风一起生存,和种子一起过冬,和鸟儿一起歌颂春天。
没有土地,农民像浮萍一样飘摇。
第二篇:《生死攸关的烛光》读书笔记
人的一生中难免会遇到困难和挫折,我们应该怎样去面对呢?是战胜?是退缩?是面对?是躲藏?是……遇到困难,我们要战胜,不退缩。遇到挫折,我们要面对,不躲藏。那么等待你的将是明媚的春天。
学了《生死攸关的烛光》这篇课文后,我被伯德夫人一家临危不惧的精神感动了。这篇课文记叙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伯德夫人一家同三个德国军官周旋,保护绝密情报的故事。
读完这篇课文,我觉得伯德夫人一家临危不惧、镇定自若值得我们学习。
伯德夫人一家三口在德国军官面前,想方设法拿走燃烧着的藏有绝密情报的蜡烛,失败了也不惊慌,坚持不懈,最终成功了。他们在危险面前不低头、不放弃的精神难道不值得学习吗?值得我们学习。也正是因为这一点,我才钦佩他们。联想起自己,以前我总是不会做数学题,就去问家人,得到答案后努力地把每一步弄懂,不向难题低头。现在,我也能自己做数学题了。
读完这篇课文,我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只要不怕困难,努力地去迎击它,就一定会成功。同学们,战胜困难是成功的第一步,正如英国诗人雪莱说的:“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第三篇:生死疲劳和芙蓉镇 读书笔记(一)
在湘、粤、桂三省交界的峡谷平坝里,有一个风景如画的小镇叫做芙蓉镇。三面环水的青石板街,古老的吊脚楼,静静的流水,满池荷叶芙蓉,还有在那个宁静小镇上淳朴的人们。
不用说大家都知道我说的是古华的《芙蓉镇》。作为一本乡土小说,获得矛盾文学奖的它没有其他获奖作品的一贯的大气魄,大场面,而是一种很精致的唯美。即便它有着数十年的跨度,即便它依然还是有着我不喜欢的作家自己的自述,但还是不得不说他它作为一部描写文革的小说,选取的角度,文采,人物的刻画,风俗画的描写,以及零零总总的字里行间书写出来的一抹悲伤,对历史的无声的控诉还有在绝地中悄然孕育的希望无疑都在证明这是一本高超的小说。
小说最吸引人的地方无疑是对于在一种高压恐怖的政策对于人性的摧残,以及在这期间人心的嬗变,自我的放逐和以后自我的救赎,当然也会有走向毁灭着。芙蓉姐子无疑在小说中是一个集芙蓉镇唯美精华于一身的形象。她依靠自己的勤劳,发家致富,但是因为起新屋被划为右派,在文革中受尽欺辱。秦书田在小说中是一个智者的形象,却也因为他的睿智,获得无尽的灾难。他在文革中种种荒诞不经的表现不仅仅只是对于文革年代无知无畏的一种有力的控诉,同时也是一种作者发自灵魂的警音。
黎满庚在面对考验时为求自保出卖他的妹子,初恋情人——芙蓉,尽管有过内心的煎熬,良心的谴责,但是他最终还是选择出卖,这不仅仅只是芙蓉姐子的悲剧,也是那个无情的时代的悲剧。谷燕山这个北方大兵无疑是个坚强的角色,但是终究是逃不过时代无情的愚弄,躲在那个小窝中自我买醉,也许在最后,谷燕山与黎满庚一番交流,让我们知道了黎满庚的忏悔和自赎,使我们略微有感觉到一丝希望,在最后秦书田和芙蓉姐子的结合,或许预示着一种光明的未来,但是我们都知道,那一切都还没有结束。即便经济的凋敝很快就会改变,即便那些黑五类,即便运动分子王秋赦一疯掉了作为惩罚,但是芙蓉镇被毁的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与依赖还会重来吗??
周立波的《山乡巨变》无疑在那个浮躁的时代,政治第一的时代算得上是一篇精品。小说对于农村 ……此处隐藏2787个字……为所动,独守妇道。最终,还是在利蓓加拿出乔治约她私奔的纸条后,出于对乔治的失望和寻找生活依赖才投入都宾的怀抱。虽然最终二人终成眷属,都宾对她的爱已不如当初那般炙热。
利蓓加天生丽质,聪明,多才多艺。然而她却用这些优越条件游戏人生,愚弄他人,追名逐利。利蓓加在生活的逆境中,敢于抗争,勇于拼搏,不安现状,性格中有光彩的一面。但是她的性格中更多的
是为了达到个人目的,唯利是图,不择手段的黑暗面。她是畸形环境孕育出的一个“怪胎”是一个极端的利己主义者和庸俗实用主义者的典型。她试图和爱米丽亚的哥哥结婚,仅仅是由于他是收税官,有着令人欣羡的钱财,她与罗登的婚姻更是由于金钱,她以为罗登能继承他姑妈的财产,并能借此踏入上层社会。最终,追名逐利的她不仅被名利所误,身败名裂,被上流社会踢出门外,而且失去了温馨的家庭,甜美的爱情和宝贵的亲情。
从两位女主人公对待爱情婚姻和各自的人生追求的不同态度中,我们可以进一步看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性格,以及两人不同的命运,而追根溯源,爱米丽亚是由于违背人性的自我牺牲精神及盲目的爱情观念,利蓓加是由于不择手段的、唯利是图的、追求名利的人生追求。
第五篇:生死场
于绝望之中生
关键词:
压迫的世界
阅读《生死场》,感觉到通篇都充满着压迫。有生存对于村人的压迫,有男人对于女人的压迫,有生育和死亡的压迫,有遭他族侵略的压迫,有无路可走的压迫??
而通篇读来,最深的感触恐怕是对于被压迫的女人的命运了。处在社会地位最低处的女人同时遭受的多方面势力的欺压,金枝的遭遇是其中最典型的一例。
美丽的金枝在少女时期幻想爱情,但是现实生活中,男人成业给她的却是兽性地占有和担惊受怕。金枝和成业是这样出场的,“发育完强的青年的汉子,带着姑娘,象猎犬带着捕捉物似的”,“五分钟过后,姑娘仍和小鸡一般,被野兽压在那里”。金枝的爱情被置换成了原始的动物性需求,并且金枝并没有从中体验到令她震惊的感受,金枝得到的是令她担惊受怕的大肚子和宿命般的生活。怀孕和生产对于金枝来说并不意味着将为人母的幸福。在成婚以后,成业不顾金枝挺着大肚子,要与金枝温存,致使金枝不幸早产,差点丧命。成业甚至一时动怒,摔死了出世才一个月的女儿小金枝。值得注意的是,在这所有的生活场景之中,金枝对成业说过的话是屈指可数的。与成业在屋子外面幽会的时候,金枝只说了两句话,一是“不行啦,娘也许知道啦,怎么媒人还没见来”,成业要与有身孕的金枝亲热,金枝按着肚子给他
看,“不是呀!??不是呀!你看到这个样子啦”。这两句话用的都是央求的语气,但是成业却毫不在乎金枝的想法和身体,尽情发泄自己的兽性。这里明显暗示着女性话语权在男权社会的丧失,示意了女性所处的弱势地位。
婚后,金枝幻想的所有幸福都被“炎凉的人类”一一打破,金枝步入了麻面婆们的行列,走进了“生死场”的轮回中。
在日本人入侵东北以后,村子里便藏不下女人了,强抢民女的暴行和无米下锅的窘困迫使金枝向都市出发。都市混乱、噪杂、冷漠,女工店脏污、气闷,女工们“停滞的眼睛,黄色脸”,“好象每个患着病似的”,对待乡下来的金枝是冷漠嘲讽的态度。最甚的,是金枝在这个逃生的希望之地遭到本国男性同胞的侮辱。正如周大娘所言:“缝穷婆谁也逃不了他们的手”。这是痛恨,更是女性无力反抗男权、强势的无奈。金枝无法抗拒,只得令人心酸地“撕狂”,“对不起娘啊!??对不起娘??”。与其他女工不同,金枝得到了读者的同情。女工店的一些不知廉耻的女工以此为荣,认为男人的“宠幸”是“好运气来了,那是又来财又来开心”。而乡村的金枝并没有沾染大城市污浊风气,因为纯洁,因为不甘堕落,她重新上路了。
金枝带着满心的伤痛回到母亲身边,本希望得到母亲的抚慰,但是,母亲却堕于金钱。母亲在拿到女儿牺牲尊严而赚得的一块钱后,“快乐有点不能自制”,她忽略了女儿所受伤害,甚至催促女儿“来家住一夜明日就走吧”。这何异于同性相欺、亲情
相残呢?乡村的淳朴就这样不堪一击,连母女情都耐不住金钱的洗刷,金枝诉苦无门。
令人不无遗憾的是,作者并没有让觉悟后的金枝走向反抗的道路。金枝从都市回来以后,却意欲出家为尼,转入佛门,以求解脱。这是
村里的流言蜚语是贞洁观念对金枝的压迫;成业的暴力和都市中受到的男性对她的凌辱是男权社会对她的压迫;小日本的入侵使得金枝在村子里呆不下去,是他族残暴势力对她的压迫;而女性同胞甚至是母亲对她所受伤害的漠视又使得她孤立无援,人生处处不无压迫。
金枝本着逃脱小日本魔爪的愿望去了都市,却受到本国同胞的侮辱和女性同胞的漠视,直接伤害金枝的不是可恨的小日本,而是封建自大、麻木残忍、缺乏感情以及民心涣散的国人。因此,金枝才会喊出“我恨中国人呐,除此之外我什么都不恨”这样的慨言。作者在这句话后面加了一句,“王婆的学识有点不如金枝了”,这是因为,王婆反抗强权的压迫、反抗日本人的入侵,当然是积极进步的。然而,外族强权的入侵只是短暂的,中国人的劣根性却是根深蒂固地绵长了几千年,甚至可以说,正是因为中国国民性有着这么多、这样大的缺陷,才导致了今日他族对本国的入侵。去过都市的金枝正是身临其境地体会到了国民性的可悲之处,才有那样的慨言,因此作者才会说“王婆的学识有点不如金枝了”。虽然如此,令人遗憾的是作者并没有让觉悟后的金枝
走向反抗的道路。金枝从都市回来以后,却意欲出家为尼,转入佛门,以求解脱。
然而有压迫的地方就会有反抗。所幸在当时,沉睡的中国总有许许多多的英雄儿女从苦难中觉醒,举起刀戈走向光明的道路 。相对于绝望,
她们生活在无爱和无望的世界里,却坚强着生,这恐怕就是鲁迅先生所说的“然而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力透纸背”了吧!
小说题名为“生死场”,小说从一开始就写二里半与他的山羊,且又以二里半与老山羊的离别作为结尾,这中间用了大量的章节(尤其是前十个章节生活流般的叙述)来叙述发生在村庄里的生生死死,表面上作者的这些努力仿佛只是在冷漠地叙述一个生死轮回的村庄和它的故事,而事实并非如此。在日寇入侵杀害了二里半的家人以后,他最终觉悟,含泪告别了他的老山羊,走向革命的道路,这便是对生死轮回命运的挑战,对遭受他族欺凌的耻辱的反抗。
(内容来源好 范文网wWW.)小说中有不少地方揭露了中国人的劣根性,如金枝在都市遭
受到自己同胞的侮辱,这使得这个年轻而脆弱的女性喊出“我恨中国人呐,除此之外我什么都不恨”这样悲凉感慨之音。然而在小说的结局,连二里半这样的“缺乏政治思想”的脑袋都醒悟过来,走上革命的道路,不能说这不算是希望。有探索就有出路,有反抗就有希望。
麻面婆“她的心象永远贮藏着悲哀似的”,“象一块衰弱的白棉”,一遇到不快,就“象是一摊蜡消融下来”;王婆“一生的痛苦也都是没有代价”;
将爱情当作生命的女人,会被爱情控制命运。
每一次的离开都是探索。
与乡村“在而不属于”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