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篇:红顶商人
《红顶商人》读后感
初读《红顶商人》,便被胡雪岩的为人所震撼。居于19世纪下半叶政变纷飞的旧中国, 胡雪岩在那个乱世的历史舞台上演绎了一场辉煌绚丽的生意话剧。他生逢乱世,出身卑微,却在政局变幻动荡之时,能善识时局之大方向,为清政府纳粟助赈,从而博得政府对其生意上的支持,能用自己的智慧与才干,假借权贵政要之势,营造了万贯家财。几经磨砺,胡雪岩从一个店倌暴发成为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红顶商人”。
用吴晓波的一句话则是:“胡雪岩利用商人的智慧跟官府做生意,很圆润,他的生存之道到今天还能用得到,这就是读商业史的意义”。然后我又看了《人上人——红顶商人胡雪岩的传奇故事》,总体的感觉就是胡雪岩是一个伟大的商人,而且他的许多经商之道很值得我们现代人学习。
一、诚信立身的做事态度
我们大家都知道胡雪岩商训: “天”、“地”、“人”,内容即为:天为先天之智,经商之本;地为后天修为,靠诚信立身;人为仁义,懂取舍,讲究“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然而,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我们还是应该好好研究至少你应该知道如何做人。作为一个商人,我们看中的并不是一时利益的最大化,而是追求的公司的长远利益及长远发展。而公司长远目标的实现靠的不仅仅是公司实力,更重要的是作为一个商人诚信的根本。试想一下,没有一个人愿意和没有诚信的人打交道。所以,诚信立身对于公司的发展很重要。
二、优秀的个人能力
没有能力也是不可能的,试想一下如果胡雪岩是一个平庸之辈即使他的人脉再广要想取得成功也是很难的。在和政府官员方面的,我们必须谨记一点,全世界“做官的”都怕背黑锅。只有言必信、行必果,实事求是的做人加上自己优秀的管理决策能力才能使公司健康发展。
三、良好的人际关系
其实,我们生活在一张大大的网下,它几乎囊过了我们所接触的所有的接触点,连接这些的就是人际关系网。作为商人,如果这张网我们处理的不当恐怕会举步维艰。胡雪岩就能充分的利用自己周围的人搞好各种关系,然后加上当时清
政府的资助把生意给做大。
四、长远的发展眼光
目前我们处在经济危机下,但是社会的一个大趋势则是鼓励和支持公司的发展,在这样的经济形势下我们要在了解竞争对手的前提下大胆的干下去。胡雪岩也.说过“人生在世,不为利,就为名”。虽然做生意会存在风险,但我们要做的就是使风险降到最低,在权衡收益和风险的前提下,用发展的眼光去看看冒险值得不值得。
总之,在胡雪岩身上我们所能感受的不仅仅是他的经商之道而且还有那种为人处世的方法,他利用他能接触到的一切力量来帮助自己的发展。在目前留些交情,将来才有见面的余地。而且他也抓住了自己可以抓住的一切机会,去学习,去思考,去观察。
第二篇:红顶商人
案例一
新华网北京2月22日电(记者朱玉)有时,一个大问题是通过解剖一只小麻雀来揭示的,安徽芜湖的“红顶商人”现象就是这只带着大问题的小麻雀。
记者2月1日至2月6日在芜湖调查采访时发现,已被中央多次严令禁止的党政领导干部在企业兼职的行为,在芜湖市已是人见不怪。“红顶商人”现象在芜湖已成建制、成系统、成系列地出现。
一身双职成为普遍现象
起初,记者对芜湖国土资源局的一位副局长的称呼产生了兴趣。这位名叫季兴善的公务员,同时还兼任芜湖市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这位副局长告诉记者:“叫局长或叫总经理我都答应。”
无独有偶。记者采访芜湖市财政局副局长汪斌时,他掏出印有他名字和监督电话的财政局服务联系卡,开始侃侃而谈,谈至兴起,他又递给记者一张名片,上面除他的副局长身份外,还印有芜湖市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的头衔。汪斌指点记者:“在外面谈生意时我就用这个。”
此时,顺藤摸瓜就成为一件有趣的事情。据记者了解,芜湖市从市委书记、市政府领导到市财政、计委、建委、经贸委、国土资源局、开发区管委会,乃至审计、监察等局的主要负责人,都是戴着“红顶”的商人,双重身份在当地干部中被认为是荣耀和“当然”。芜湖市委宣传部的同志还自豪地向记者介绍:“我们的市委书记就是奇瑞的老总嘛!”
除芜湖市市委书记长期兼任上汽集团芜湖奇瑞汽车有限公司董事长外,以上部门领导主要任职于芜湖市建设投资有限公司。这家“红顶”公司成立于1998年,以财政局大楼作价6000万元,财政资金4000万元共计1个亿注册,是国有独资企业和独立法人单位,办公地点就位于芜湖市财政局楼上。芜湖市原常务副市长任董事长,公司实行董事会领导的总经理负责制,董事会理事主要由市政府领导担任,市财政局正副局长、国土资源局副局长出任总经理、副总经理。
上行下效之风在芜湖“红顶商人”现象上十分明显。芜湖市所属四区三县均在芜湖市建投成立后,纷纷成立自己的建投公司,由区长和县长兼职担任董事长。不仅如此,四区之一的鸠江区大桥、官陡、湾里等镇也成立了镇建投公司,湾里镇下属的村里也成立了资产经营管理公司。
芜湖各级建设投资公司的共同特点是:直属于政府,由当地党政一把手担任公司的董事长,由党政干部在其中运作,甚至在村里成立的资产经营管理公司也是由村支书担任董事长。
“红顶商人”组成“干部培训学校”
芜湖市建投公司资源开发部部长赵炜对记者说,从公司出来的干部都受到提拔重用。他本人原是财政局的一名副科长,现在在公司兼任部长,也算是提拔为正科长。同时,他本人在财政局中还有分工,两个工作担子一肩挑,哪边更忙时倾向哪边。
记者从芜湖市建投的一份汇报材料上得知,芜湖的“红顶商人”们完全是组织行为。芜湖市委组织部门对在建投兼职的“红顶商人”们视同下基层挂职锻炼,“红顶商人”一般两年轮换一次,因此,盛产“红顶商人”的芜湖市建投被誉为芜湖的“干部学校”,芜湖市国土资源局的一位干部说:“我们想去建投还去不了。”
芜湖市建投的经理层从董事单位抽调,中层干部按照“机构常设、人不常任,合署办公、适时轮换”的原则,分别从市政府办公室、市计委等单位抽调,公司共有33名员工,均由各机关党政干部兼职组成。
据记者调查和当地干部群众分析,芜湖市官商一体的结构素有历史渊源,虽经多次清查依然层出不穷。芜湖市建投副总经理、财政局副局长汪斌向记者介绍,建投公司的成本很低,效益很高,因为不向下属工作人员发放一分钱工资,大家全凭觉悟干活,故没有人力成本。
但记者询问他:“你以公司老总的身份出去谈生意,应酬的钱如何报账?”汪斌表示,这个钱建投公司是要花的,它属于融资成本和财务成本。一位在建投公司工作过的人告诉记者,在芜湖以融资形式花出去的钱,是没有上限的。这等于说,这些在建投公司兼职的党政领导干部,只要以融资的名义就可以比较随心所欲地花费国家钱财。
芜湖市一名普通干部对记者说:“ ……此处隐藏2399个字……能完成,但是领导交给你做了一定是有他的道理的。命运总是
青睐有准备的头脑,既然有机遇在你面前就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它做好,不留遗憾。
3、 患难见真情,重在朋友:
从他和王有龄的结交到左宗棠,我们都可以看出胡雪岩是一个重视朋友,善于把握机会,借力使力而不是见利忘义的人。
搞不好人际关系是搞不好工作的。胡雪岩的成功和他做人方面很有关系,他是棉里藏针的人,虽然没读多少书,但对中国“中庸”的精神了解的十分透彻,遵守中国几千年来的利益的规则,追求“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利益理念,给予了许多人利益,自己也得到了大量的好处。现实生活中,不排除你会有可能遇到这样一种人:他误解你、妒忌你、排挤你,无中生有造谣中伤你,甚至是想方设法陷害你。对你来讲,这本来是件坏事,但当你遇到这样的人、这样的事时,只要你换一个角度去看这个问题,你不要把它当成是坏事,而看成是对你的一个考验,一次难得的锻炼机会。只要你这么去想,你就会惊奇地发现,一向心直口快、容易冲动的你,一向说一不二、眼睛容不得半点沙子的你,此时却变得冷静、宽容、大度、理智了。
由于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你学会了(更多请你搜索wwW.)容忍,学会了礼让,学会了以别人的长处去弥补自己的短处。在是是非非面前,你经受了考验,得到了磨练,逐渐地成熟了,越来越富有内涵了。
俗话说的好:“宰相肚里能撑船。”一个人的度量有多大,他就能往前走多远。作为一个新时代的人,一定要有:“立志在我,成事在人。”的信心,不论做什么,有时需要自己付出一些努力和代价。
胡雪岩的六个字的处事艺术“布局、造势、摆平”,个人觉得很有道理。布局是指经过慎密的安排,对于一件事深入的研究,探讨,准备,谋定而后动,选势所指对于该事的一系列宣传及对于细节的把握而后成事。摆平是对于以上所做而产生的结果,当前面做到位以后,结果是理所当然的成功。而我们很大部分做事时总是先讨论结果,而忽略了前面的部分如何去做得到好的结果,对于过程的忽略和不重视细节,往往由于准备的不够充分而没有得到预期的效果,而急于求成了。我们很大一部分人,总是在事还没有做之前,而去臆断结果,或者还没有尽全力去做,使得结果不好。所以事情的成败追重要的是内因,外因是其次。
在胡雪岩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些美好的品质如勤奋、勇敢、机智、果断、诚实、守信。这不仅是一个商人需要的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需要的。虽然他的一时疏漏报高了利息给自己埋下了祸根。但是瑕不掩瑜,他的一生还是很值得我们研究的,从另一个方面看他的善后的处理可以说是完美,完全做到处变不惊,还给我们留下了胡庆余堂这份宝贵的财产福荫后代。
胡雪岩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当英国瓦特发明了蒸汽机,导致工业革命后,
手工业之将没落只是时间的问题。胡雪岩非见不及此,但为了维持广大江南农村养蚕人家的生计,他不愿改弦易辙,亦不甘屈服于西洋资本主义国家雄厚的经济力量之下,因而在垄断与反垄断的斗争中孤军奋斗,导致周转不灵的困境。胡雪岩是不折不扣的我国第一代民族资本家,如果在现在,这位经营奇才一定会获得政府的支持,但当时的当政者无此种意识。所以,胡雪岩的失败,可以说是时代的悲剧。
第四篇:《红顶商人胡雪岩》读后感
《红顶商人胡雪岩》读后感
胡雪岩是晚清一位富可敌国的红顶商人,史称“商圣”,与春秋战国时期越国的陶朱公范蠡并称,“古有陶朱公,今有胡雪岩”,胡雪岩与范蠡的区别在于,一个是从商到官,一个是从官到商,但范蠡做到了功成身退,胡雪岩却没有。到目前为止,没有一位商人能够超得过胡雪岩的,因为他曾帮助左宗棠打败阿古柏酋长,收复新疆,这是他最大的功劳。胡雪岩曾经得到慈禧太后赏赐的黄马褂,官至一品,这与胡雪岩一生的努力分不开。
胡雪岩(1823—1885),安徽绩溪胡里村人,父亲早死,家境贫寒,但胡雪岩从小就机灵、勇敢、好心肠,这样的性格为胡雪岩这辉煌的一生奠定了基础,古人有云,三岁看大,六岁看老,英雄不怕出身低。看一个孩子,是看他的品德,不是才干。一个人品德基础良好,一生会很稳固。但是家庭教育决定了一个人的基本修养,胡雪岩在母亲的教育之下,慢慢成长为一个德行好的人,他勤劳、节俭、有信用、不跟别人比,帮人做事不讲回报。信用是人的第二性命,特别在商界,信用至上。一切一切都在变,只有人性没有变。一个人的性格如果不是经历天大的挫折或困难,这一生都会很稳定的。胡雪岩在一个普通母亲的教育下,拥有一个完美的人格,为今后的飞黄腾达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可谓德行定终身。
胡雪岩能够一步步抓住机会,更好的发展自己,从杂粮行到金华火腿行,再到阜康钱庄就是他一步一步抓住机会,往上发展的路径。这与胡雪岩母亲好好的教导,自己好好反省改进以及随时随地做好合理的调整是分不开的。把握机会,免不了要何人打交道,胡雪岩对朋友也是以诚相待,他有很多不同类型好朋友,这与胡雪岩很会说话关系很大,说话的能力是自己在不断的摸索和学习中锻炼成的。
一个人要经过严格的考验,才能出人头地。胡雪岩所在的阜康钱庄的老板曾经在钱庄丢了三次碎银,胡雪岩捡到还给他三次,这些都是无意中的有意考验,而且胡雪岩捡到碎银还给他时,他并没说自己丢的。直到老板快要死的时候,才把实情告诉了胡雪岩,可见,胡雪岩是经得起考验的,当然,考验不仅仅是这件事,胡雪岩在老板那里,几乎把所有的事情都争着做,老板对他印象很好。最后,老板死前把整个阜康钱庄交给了与他无任何血缘关系的胡雪岩,胡雪岩得到了第一桶金(伍仟两),这是胡雪岩抓住机会,努力工作的结果。
总之,为人处事以诚信为本,一定会得到每个人的认同的,这个世界不缺乏高智商的人,只缺乏高品德的人。
第五篇:红顶商人读后感doc
《红顶商人》读后感
胡雪岩在清末的个人成功,可以说是“时势造英雄”。但“英雄”也绝不是时势的被动产物,在胡雪岩的心中,看准时局,维持市面保证其事业成功的重要条件。
胡雪岩认定自己做生意时与时局有关,自然是他切于自身的体会,他的生意成也好,败也好,确实都与时局有关。比如他的钱庄向太平军逃亡兵将吸纳存款,就与太平天国的走向败局的大势有关,比如他的生丝销洋庄,既与太平军杀向浙江阻断上海生丝来源有关,也与上海乱世之中采取“东南互保”而市面相对稳定有关、、、、、、正因为如此,胡雪岩也总是把帮助维持市面的平静安定,放在一个重要的地位,即使因此自己要付出一些代价,他也在所不惜。 杭州战后的善后赈济。胡雪岩首先做的一件事,就是将一万石大米无偿捐献给杭州官军,用于军粮和赈济灾民。胡雪岩如此行事,从他个人的角度来说,确实也是出于他尽心乡亲的诚意而做出的义举。从生意人的用心来看,他要用这一万石大米为自己能重新在杭州站稳脚跟垫底,也是确实的。事实上是,他把这一万石大米捐赠杭州,立即使他在杭州士绅百姓中名声大振,也使他一下子就得因倔强敢为而素有“湖南骡子”之称的左宗棠的赏识,被委以负责杭州善后事宜的重任。
中国古代有一句很流行的警戒生意人的话,叫做“功自诚心,利从义来”。